舒天:民企建设,困局中的企业家 |
|
(作者: admin 来源:众泰网ztsystem.cn 采编:admin 更新时间:2006-3-23 12:47:50 共有2249人次浏览) |
|
如果我们把一行向南飞的大雁看成一个企业的话,那么我们很容易得出,企业主就是这个雁阵的领头雁。我们看到身边有很多企业,有的发展的快,有的发展的慢,有的发展如日中天,有的企业则苟延残喘行将倒闭。企业的发展与企业主的思想和行为是密切相关的,企业家在企业的命运中不仅起关键性作用,而且起决定性的作用。海尔能够成就今日的帝国,你不能够把张瑞敏的贡献抹杀掉;象蒙古帝国的伟大成就一样,也不能够把成吉思汗的贡献给抹杀掉。同样的,也没有办法把那些民营小企业主的功绩给抹杀。 然而成也萧何,败亦萧何,面对民营企业主,有时我们还真的无法说出话来。 2001年,已经存在了十年的某驾驶室厂,终于在一片打砸抢中完全破产了,一个曾经人人向往的明星企业,一夜之间变成一堆废墟。一个明星企业怎么会到这种地步的呢?成了每个人的心酸之地? 李厂长是业务员出身,1991年,凭借与某国营大厂供销科长的良好关系,在乡镇贷款迅速组建了驾驶室厂,并在当年实现赢利200万,以后5年,年年赢利,到了1996年,公司产值达到创记录的2400万元。 1995年,李厂长听取下属意见,新建了一个硫酸厂,这个硫酸厂的建设,前后跨度3年时间,才实现生产。环环投资的格局使得驾驶室厂自身资金运营越来越困难,不得已,98年李厂长不得不把硫酸厂剥离出去,专心运营驾驶室厂。00年,因为企业的产品质量不符合某国船监公司的要求,公司生产不得不停顿,并着手整顿,整顿坚持了5个月后,01年,企业被打砸抢,驾驶室厂彻底消失。 跟李厂长聊了许多,听出来李厂长颇为后悔,主要后悔的有四件事情。 民营企业家的家族情结 跟其他民营企业一样,李厂长的驾驶室厂里,除了技术科科长外,其他科长或者核心成员全部是家族成员。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,在没有找到比较好的管理模式以前,家族人能够维护自家利益的想法,成了几乎所有民营企业家们的基本想法。在向各部门加塞家族成员的同时,也埋下了企业崩溃的导火索。 为了企业能够进一步的跟上市场需求,李厂长向各部门提出,完全按照ISO标准来建立企业的管理框架,在层层阻力下,按照ISO标准运行的管理框架开始运做了。因为过于烦琐,完全没有过去的自由,家族成员们开始抱怨。压力下,李厂长不得不要求重新改变ISO执行标准,于是,一种简化了的,没有实际效用的ISO管理框架出来了。 李厂长为了自己能够更加安心的接业务,把企业里的事务完全委托给某亲戚管理,企业内部的利益纷争,始终大于亲戚间的纽带联结,在利益争夺最严重的时候,李厂长不得不重新介入,两边安抚,以避免企业部门走向崩溃。 企业运作开始不良时,亲戚们纷纷谋求下家,并开始打理腰包,在企业没有破产以前,家族成员们几乎已经全部离开驾驶室厂。已经被亲戚掏空的企业更加难以维持,在愤怒的职员打砸抢声中,企业彻底破产。 从一开始企业辉煌时的家族成员加入,到企业维持阶段家族成员的利益争夺,到企业即将破产之际的家族成员纷纷离去。整个企业发展过程中,李厂长引进来的家族成员没有起到任何作用,反而在企业需要管理突破时,形成利益争夺圈,在企业行将崩溃时,纷纷拆墙。 这并非是一个个别现象,实际上,是中国民营企业的一个典型缩影。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,历史以来家族观念已经根深蒂固,已经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家族文化。认家谱是典型的一种形式,光宗耀祖则是一个理念,但却深深的刻在心里。 在民营企业家们依靠自己的冲劲,把企业建设起来,经营逐步转好之际,随着企业业务的扩大,规模的扩大,不得不采用管理方式以提高整体效果时,民营企业家们本能的考虑,让自己信得过的家族成员来管理企业,把企业交给外人管理是很不放心的,与其给外人管,不如让家里人管,这样会安心许多。在没有更好的管理模式以前,家族管理模式倒是第一位的了,凭借着家族成员间存在的信赖关系,维持着对整个企业的控制,尤其是企业运作的核心环节。 然而,家族管理模式是历史的产物,在过去的社会里,生产效率没有今天这么高,在有限的资源情况下,家族成员之间确实能够做到相互信赖,彼此促进,以实现集体的共同成长。而如今这个社会,生产效率已经大大提高,这种简单的有限信赖,已经没有办法维持家族成员间的平衡,在巨大的利益之前,家族成员之间的争夺往往是最凶狠的。事实上,中国历史上的家族管理模式,当所控制的资源并非有限时,家族管理模式的集团往往会在短期内崩溃,那些严格限制家族成员介入的集团,反而生存寿命更长些。为了达成制约家族成员的权力过大,中国历史上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的权利争夺戏,最为典型的是汉朝初期的八王之乱,以及后来汉武帝的彻底消藩。 民营企业家的管理改革 李厂长在驾驶室厂前后进行两次管理改革,第一次内部改革,因为遭到家族成员的抵制,不得不降格以维持现状;第二次在外部压力下,不得不实行改革时,因为家族成员的离弃,遭到全体职员的不信任危机,使得改革还没有坚持下去,企业已经崩溃。 企业发展过程中,随着外部市场压力的加大,民营企业家们本能的感受到危机,并设法谋求自保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民营企业家们往往会提出改革,对企业进行自我创新。民营企业事实上的情况是,并非民营企业家们不想改,而是民营企业家在改革过程中,往往力不从心,改革不彻底,向前没有实现管理突破,向后,又没有办法返回旧有生产模式,不得不在一种中间状态下,寻找平衡,以维护整个企业的正常的生产运作。 然而这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管理模式,最是要命。一方面无法得到新加盟职员和非嫡系职员的信任,一方面又无法得到家族职员的信任。企业内部两股最大的势力均不信任的管理模式,没有办法相信今后还能够真正实现有效的生产运作。 民营企业家们的改革决心是有的,但改革彻底的决心往往没有。在改革过程中,民营企业家们直面压力时,需要权衡下利弊,从企业的长远格局来看,需要抵制住家族压力,坚决改革,使得企业能够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。当然,不管是什么改革,压力都是巨大的。如果考虑到家族成员的要求,变相实行改革,最终企业还是会走向崩溃。与其如此,还不如不改革,在保有现有利益的情况下稳定发展,在今后企业的发展过程中,再慢慢寻找改革良机。 民营企业家的人才引进 计算机发展的时代,顺应市场潮流,驾驶室厂也开始了电脑化,公司配备了一台电脑,开始了设计制图,并以此为蓝本进行生产加工。公司为了吸引大学生的入驻,为大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环境。希望大学生们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下,熟悉驾驶室制造技术,然后再设法对驾驶室制造技术进行革新,以跟上市场技术,防止企业在技术竞争中被边缘化。 事实上,现在我们已经知道,单依靠生活环境的改变,希望吸引大学生是远远不够的。一个企业要想吸引足够的大学生加盟,其他环境也是需要有的,尤其是企业内部的生存环境,并非简单的生活环境。 大学生在办公室政治斗争中是普遍的弱者,在压力下,往往辞职了事。驾驶室厂从94年开始吸引大学生入驻,到01年倒闭,前后吸引来了9位大学生,但9位大学生里,只有一个人工作超过五年时间,并坚持到企业破产,其他6个大学生,没有一个超过2个月。 招聘大学生入驻,希望通过大学生的加盟,逐步获得企业自身的技术革新实力,这种想法肯定是好的,但李厂长这种做法无疑是不到位的。大学生刚刚进入社会,最需要的不是生活环境的优越,而是生存环境的优越,是否有人带自己,这一点最为重要。一个大学生在进入一家企业后,如果发现没有人带自己,需要自己来摸索时,大学生往往会选择离开,而非留下。 我们的民营企业家们在吸引大学生的时候,应该多多考虑大学生的心态,为吸收更多的大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,不是把大学生招聘进来就了事了,这之后还需要一个长期的帮带的过程。 民营企业在现在的市场竞争中,在人才争夺战中,处于极端劣势,这一点,不得不认真考虑,如何去营造一个合适的大学生生存空间。外资企业进驻中国后的大规模招聘大学生的经验,事实上证明是可取的,在保有现有核心不变的情况下,通过培养大学生群体,以适应公司的长期发展需求。 民营企业家的盲目自信 投资硫酸厂是经过家族成员论证过的,但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。李厂长在自己有了钱以后,跟其他民营企业家一样,信心极度膨胀,凭借着人有多大胆,地有多大产的信心,开始了企业规模化操作。 不能够否认,存在很多成功者,但更不应该否认的是,失败者占绝对多数。 一个企业在自身发展还没有改良以前,就设法谋求企业扩大化,是愚蠢的不明智的。企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,跟我们人一样,有幼年期、少年期、青年期、壮年期、中年期、晚年期之分。一个刚刚走出少年期的小青年去做壮年期的事情,绝对是不合适的,青年期的人就应该去做青年期的事情,企业也是一样。违背了这个基本规律,反过来去运作,按照人有多大胆,地有多大产的成功思维模式,去运作一个陌生的行业,失败往往远远高于成功。 假定现在能够把投资硫酸厂的将近二千万的资金,留住不动。设法整顿人事,进行企业内部管理改革;设法吸引人才,实现企业内部技术改革;设法采购设备,实现企业内部生产改革;设法产品创新,实现企业内部品牌建立。这些设法中,只需要实现一个,就会跟着进行第二个,那么整个驾驶室厂的发展就不会是现有格局。 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,最要紧的就是企业家的自我认识。企业发展是存在规律的,不能够让企业也按照自己过去的成功模式来运作,过去的成功模式是在一定的大环境下获取的,社会发展了,这种成功模式现在就有可能不现实,人有多大胆,地有多大产,这种成功思维理念,应该抛弃了。当企业发展已经达到一定地步时,最要紧的是企业的内功修炼,而不是企业的扩张。当企业的内功修炼结束后,企业的扩张也成顺利成章的事情。心急是好事情,至少有压力在,但不能够违背自然界的发展规律,盲目自信,不按照发展规律办事,所带来的只会是无尽的遗憾。 和李厂长交往良久,看着李厂长已经膑生白发,不禁感慨,有很多如果,即使只要抓住一个,就不会是这样的格局。开玩笑的跟李厂长说,当初你只需做对一件事情,现在就是亿万身价了,何至于如今还为五斗米折腰。 驾驶室厂是我们民营企业的一个缩影,事实上也是如此,假如能够把握住一件事情,后面的发展格局就不会是如此,而往往,我们的民营企业家们是心有余,而力不足,做事情往往虎头蛇尾,不了了之,最后走到企业无法运转的困局。 尾声 前段日子,碰到李厂长,知道李厂长已经翻身爬了起来,在上海重新开了一个小企业,已经运作2年时间,现在也有职员30多人了。问了一下,谁在负责管理企业?我儿子,他毕业后就来了,我给他做参谋,怎么搞他自己来,我不干了,我干不来。
|
|
|
|
|
|
|
|